查看原文
其他

好照片在于好故事 |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的早期作品

卓纳画廊 卓纳画廊DavidZwirner 2020-11-02

《凯瑟琳》,1981

显色打印,59.7 x 77.2 x 3.8 厘米(含框)

©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香港空间将于9月10日起荣幸呈献美国著名摄影艺术家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在大中华地区的首次个展。展览横跨迪科西亚极具影响力的职业生涯各个阶段,体现了他的艺术实践中视觉及观念深度,并且凸显出他对今天年轻艺术家的深远影响。


相关阅读: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个展

《玛丽&宝贝》,1982
显色打印,41.1 x 57.8厘米
©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三十多年以来,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以预先规划并精准执行的照片而闻名。不论是他经典的《男性服务工作者》系列(Hustlers)、革新了街头摄影“决定性瞬间”传统的《街头摄影》(Streetworks)和《头像》系列(Heads)、改变了时尚摄影的《W》系列,或是近期以直白隐约回应金融危机的《伊甸之东》系列(East of Eden)——他在三十年间的创作无一不是基于他在80年代初期确立的标志性个人风格:游走于纪实与虚构之间的图像叙事,以及“电影质感”般强烈对比的光照设计这样的画面效果与迪科西亚独特的创作手法息息相关。从洛杉矶街头的陌生男性服务工作者,到甚至对拍摄毫不知情的纽约街头行人,不论迪科西亚后来的拍摄题材如何变化,其风格都可以追溯至他在80年代初期围绕家人朋友展开的早期摄影实践。



《哈特福德 (马里奥,1980)》,1980
显色打印,62.9 x 75.6 x 3.8 cm 厘米(含框)
©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上世纪80年代,迪科西亚以他摆拍的日常生活场景崭露头角。照片虚实难辨的质感让人困惑,也激起了人们对迪科西亚拍摄手法的关注。在这些作品中,迪科西亚看似捕捉了朋友和家人自发偶然的瞬间,但其实它们均出自艺术家的细致安排:迪科西亚预先设置看似随意的场景和姿势,再安排真实的人物进入画面。于是照片的效果并非直白的快照,而是处处凸显了抓拍与摆拍、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张力。这些图像为我们了解迪科西亚的个人世界提供了独特视角,也展现了艺术家对人物与环境的高度调解与控制。

向右滑动查看➡️
MoMA群展《新摄影 2》的展览现场,1986-87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照片文献,IN1431.2.
摄影 | Mali Olatunji

1986年,迪科西亚以这组早期摄影入选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重要的摄影系列群展《新摄影 2》,其中多件作品被纳入MoMA馆藏。时任MoMA摄影部门总监、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摄影策展人之一约翰·沙科夫斯基(John Szarkowski)在展览介绍中写道:“迪科西亚创建场景,却拒绝披露我们所期待的信息,将我们带入对照片故事与情节的思考之中……在迪科西亚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个个瞬间被毫无缘由地从不熟悉的故事洪流中抽取出来。他的照片是优雅而引人入胜的谜题,而背后的答案已然遗失。”

《马里奥》,1978
显色打印,50.8 x 61 厘米
©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约翰·沙科夫斯基曾以迪科西亚的早期代表作《马里奥》为例,阐释像这样一张看似日常的照片为何得以脱颖而出,被推崇为“高雅艺术”。沙科夫斯基说,问题不在于简单的照片是否是艺术,而在于这张照片到底好不好——

迪科西亚的照片足以被称为“很棒的”照片…因为它让人非常意外,而且事关我们都能辨识的事情,是一种每个人都感到熟悉的经验…照片里没有故事,故事是由词语组成的。但图片是要让我们相信其中存在的意义,并鼓励我们编撰故事。也许相比那些无聊、虚弱、松散、传统的图片,好的图片是在鼓励我们编撰出更好的故事毫无疑问的是,迪科西亚照片所讲的故事比我讲的更好。


《马克斯》,1983

显色打印,62.2 x 78.1 x 3.8 cm 厘米(含框)

©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除虚实相间的叙事创新外,迪科西亚照片中戏剧化的打光也为美国彩色摄影史做出了独特贡献。在光圈基金会(aperture)出版的《色彩涌现:从斯蒂格利兹到雪曼的美国彩色摄影》(2013)一书中,以《马里奥》为代表的迪科西亚早期摄影被特别提及:
迪科西亚选择用彩色而非黑白进行拍摄…在当时,以沃克·埃文斯为代表的黑白纪实摄影和像加里·温诺格兰德那样的街头摄影广受赞誉。迪科西亚意识到后者有赖于对偶发情形的快速反应,因此相反地在自己的早期实践中采取了更多控制。他精心地处理房间、光照和姿势的各个细节…


比如《马里奥》里盯着冰箱的男人,他在一个寂静的厨房,身处一片超凡脱俗的绿色光芒中。尽管照片让人想起了彩色快照的悠久历史…但迪科西亚刻意强调了放置在冰箱内的灯光,从而达到了一种难得的绿色,这种强烈的戏剧张力在日常快照中并不常见。因为这重联系,对于每位观看者而言,照片的意义随之转换与改变。而艺术家精心建构的叙事也在不断变化。


向右滑动查看➡️
2004年,迪科西亚的部分早期作品集结成册《故事人生》(A Storybook Life, Twin Palms出版)。
迪科西亚以非线性的叙事线索,串联起原本独立拍摄的照片。画面中熟悉的日常场景在读者心中唤起模糊陌生、又似曾相识的生活经验。

其实正如阿姆斯特丹摄影博物馆策展人马塞尔·菲尔(Marcel Feil)所总结的,不论是虚实相间的叙事,或是与“电影效果”的打光——迪克西亚早期作品最突出的这两个特点实则相互联系,无一不是为艺术家预期实现的艺术效果服务。在欧洲著名摄影杂志《Foam》2007年的春季专题《你能读懂我吗?摄影与叙事》中,菲尔将迪科西亚列为“两位奠定了当代摄影叙事方法的艺术家之一”——
迪科西亚在后现代虚构与现实记录之间的真空中展开创作。其照片第一眼看上去像普通随机的快照,这部分是由于他受街头摄影的抓拍传统的影响。但就和杰夫·沃尔(Jeff Wall)的作品一样,这些照片基于艺术家的长期准备和对每处细节的精准掌控。迪科西亚标志性的打光常被称为“电影风格”。但这既非迪科西亚的目的,也并非仅仅是一种风格手段。为了准确地实现预想的效果,平衡写实与幻想,他的照片中没有一处器械或台灯是无用的。于是观众接受了作品中构建的叙事,他们心甘情愿地被故事带着走。


《爱丽丝》,1988

显色打印,62.5 x 78.1 x 4.1 厘米(含框)

©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正如菲尔所说,迪科西亚的早期作品看似随意,实则每处细节都值得挖掘。这或许提醒了我们在观看迪科西亚的早期作品时,更加细致地观察艺术家对画面的高度控制,依据细节大胆编撰出自己的故事,并进一步思考MoMA策展人沙耶夫斯基提到的问题:为何眼前这样一张简单的照片足以成为好的艺术?这一问题贯穿迪科西亚的创作生涯始终,而他的早期作品早已为我们给出了答案。


关于卓纳画廊


卓纳画廊是位处纽约、伦敦、香港及巴黎的当代艺术画廊,现代理超过50位在世艺术家和已故艺术家遗产,拥有过百人的专业团队。画廊自1993年创立至今,成功举办了众多具开创性的展览。卓纳画廊活跃于一级和二级艺术市场,一直致力于培育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当中许多已在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列。


网站:www.davidzwirner.com

微博:卓纳画廊

微信:david_zwirne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